池州历史_池州历史天气

       我非常愿意为大家解答关于池州历史的问题。这个问题集合包含了一些复杂而有趣的问题,我将尽力给出简明扼要的答案,并提供进一步的阅读材料供大家深入研究。

1.池州市下辖几区几市几县?

2.安徽池州名称的由来,为什么叫池州?池指什么

3.安徽池州在古代是南蛮之地

4.池州的旅游文化有哪些

5.池州有哪些历史名人

6.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说的哪个地方

池州历史_池州历史天气

池州市下辖几区几市几县?

       池州市的地级行政建制源于唐武德四年(621年)置的池州,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年。池州在元朝改为池州路,明朝先后改为九华府、池州府,延续至今便为池州市。

       1949年1949年置池州专区,属皖南行署区。池州专区辖大通市及贵池、至德、东流、青阳、太平、铜陵、石埭等县,专员公署驻贵池县(今池州市)。

       1951年1950年撤销大通市。同年芜当专区撤销,繁昌县划入。1951年芜湖县划入。是池州历史上行政辖区之后池州的行政辖区越来越小,还时常不存在,直到如今辖四个县级行政机构。

       1954年1952年池州专区先改属安徽省,随即撤销,专区辖县分别划归安庆、徽州、芜湖三专区。

       1959年东流、至德二县合置东至县,治尧渡镇。1976年1965年恢复池州专区,同时新设石台县。1971年池州专区改置池州地区,辖贵池、青阳、东至、铜陵、石台等县,行政公署驻贵池县。

       1974年太平县划入,铜陵县划归铜陵市,便为上图的行政区划。1984年1980年池州地区又撤销,辖县分别划归安庆、徽州、宣城三地区。青阳县在1983年改属芜湖市,便为上图的行政区划。

       建国初这几十年,行政区划的变化可能让池州人有点懵。举个例,一个1949年在青阳县出生的人,出生时为池州人。三岁成安庆人,十六岁又成池州人,三十一岁成宣城人,三十四岁成芜湖人。其他各县的情况雷同。

       2020年1988年恢复池州地区,贵池撤县设市。随着2000年撤销池州地区,设地级池州市,辖贵池区、东至县、青阳县、石台县。逐渐成今日的行政区划。

安徽池州名称的由来,为什么叫池州?池指什么

       地名来历: 1959年由东流、至德二县合并设置东至县,取两县首字为名。所在地区: 安徽省池州市历史沿革:据《东流具志》、《建德县志》记载:虞、夏、商、周属扬州地,秦属九江郡、鄣郡。西汉分属豫章郡彭泽、鄱阳县和丹阳郡石城县地。东汉不变。三国时属吴国彭泽、丹阳、鄱阳三郡地。晋分属豫章郡彭泽县、鄱阳郡鄱阳县、宣城郡石城县地。南朝宋、齐,分属扬州宣城郡石城、历陵县地和江州鄱阳郡鄱阳、浔阳郡彭泽县地,梁、陈二代在今县境设南太原郡,置和城(今东流镇)、晋阳(今张溪一带)两县,属南豫州。隋平陈后,太原郡及和城、晋阳两县并废,地分属浔阳郡龙城县、九江郡彭泽县和宣州郡秋浦县、饶州鄱阳郡鄱阳县。唐至德二年(757),分秋浦、鄱阳两县地在梅城置至德县,以年号为县名,属江南西道浔阳郡。乾元元年(758)属饶州,永泰元年(765)改属池州。会昌初(841—846),在原和城县旧址建东流场,属江州彭泽县。《方舆纪要》载,五代杨吴顺义二年(922)改至德为建德县,仍属池州,历南唐不变。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升东流场为东流县,属江州。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改属池州池阳郡,并割贵池之晋阳乡益东流。两宋时东流、建德两县均属江南东路池州池阳郡。元初属江淮行省,元二十一年(1284)改属江浙行省,元二十三年属江浙行省池州路。明和清初属池州府。明洪武初,池州路为九华府、华阳府,后仍改为池州府,直隶南京。清顺治二年(1645)属江南省,康熙十五年(1676)属安徽省。雍正元年(1723)隶两江总督,雍正十一年属安徽省宁池太道。民国元年(1912)东流、建德两县直属安徽省。3年元月,建德县因与浙江省建德县重名改为秋浦县,3年6月至17年8月底属安徽省芜湖道。21年10月秋浦县复名至德县,同月改属安徽省第八专区。1949年4月22、23日两县先后解放,同年5月13日同属皖南行署池州专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两县仍属皖南行署池州专区。1953年2月24日改属安徽省安庆专区。1959年5月15日,两县合并为东至县,以尧渡镇为县城,仍属安庆专区。1965年7月14日东至县改属池州专区,1971年3月29日专区改地区,隶属不变。1980年元月29日改属安庆行署。1988年9月2日,池州行署恢复,东至县复属池州行署。东至县境内的主要报刊及其发展历史一、至德白话报民国32年(1943)2月创刊,国民党至德县党部主办。终刊于33年底,报名题字:陈于生。社长先后为徐启达、周禹良、郑伯山。社址:花园里乡金家村。该报致力宣传国民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登载国内外要闻及县内消息,辟有“播音台”、“短兵”等专栏和《晨曦》副刊,4开2版,毛边纸石印,半月刊。二、东流白话报创刊于民国 32年7月7日,国民党东流县党部主办。发行人兼社长张恕。编辑冯登寅、冯迪。社址:国民党东流县党部所在地。该报主要宣传报道国民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及县境各类新闻;8开2版,毛边纸,石印。月出4期,周3日出版。期发300多份,主要发行到县直机关、学校及各乡保。三、至德新报创刊于民国34年12月12日,国民党至德县党部主办。发行人:周禹良、金华。社址:至德尧渡街。)该报宣传国民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发布与之相关的国内要闻和县境消息,为4开2版,毛边纸,石印。四、东华报创刊于民国35年8月,国民党东流县党部主办。刊头题字:金慕周。社长:高贞松,后为李学鹏。编辑:金华、倪让。社址:东流城内高贞松住宅。于37年4月停刊。该报主要宣传国民党的内外政策,主登国内外要闻、县内新闻、县行政会议记录等。辟有《菊江亭》副刊,作品多为小诗歌、小散文、小幽默。单面2版(9寸长、7寸宽),毛边纸,石印。月出4期,期发300份左右。发行对象主要是机关、学校及各乡保。五、东流新报创刊于民国35年11月,国民党东流县党部主办。刊头题字:张恕。发行人:张恕、张伯郊。社址:东流城内具命部所本地。该报主要转载国民党大报及电台要闻,登载全县各类消息。4开2版,毛边纸,石印。六、正义报创刊于民国36年5月,国民党至德县党部主办。报名题字:张宗良。社址:至德尧渡街。该报为挽救国民党政权,作反对***的舆论宣传。4开2版,毛边纸,石印。周5出版,主要发行到县直机关及各乡保。七、东流报创刊于1956年10月1日,中共东流县委机关报。主编:曹建康。社址:东流镇。该报宗旨是宣传中国***和人民政府的方针政策,报道国内和全县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人、新事、新风尚、新成就。4开4版,新闻纸,5号字体铅印。5日刊,发行量在1500到2000份之间。由原东流县邮局(所)收订投递。1958年11月11日停刊。八、至德报办报方针是:宣传中国***和人民政府的方针政策。传播至德县新人、新事、新成就。经历了油印小报、试刊、正式创刊等3个阶段。油印《至德报》,始于1955年4月,终于1956年5月,共出130余期,中共至德县委宣传部和农工部主办。办报地点:县委会大院内。16开4版,白纸油印,3日刊。期发300多份,赠发到县直机关、学校及各区乡。铅印《至德报》,1956年6月试刊。县委宣传部主办。社址:至德县尧渡中街。8开4版,不定期出刊,新闻纸,5号仿宋字铅印,期发800多份,共出107期。《至德报》正式创刊,于1957年10月1日,系中共至德县委机关报。报名题字:刘启运。主编:查振祥等。社址:至德县尧渡中街。4开4版,新闻纸,5号字铅印。5日刊,期发1500份左右,由县邮局(所)公开发行,并县时停刊。九、至德报、东流报合刊创刊于1958年11月12日,东至县筹备委员会主办。副主编:查振祥。社址:原至德县尧渡中街。《合刊》为两县行政区域合并时期的过渡性报纸,4开4版,新闻纸,5号字体铅印,隔日刊。散发3000多份,由原两县邮局(所)收订、公开发行到原两县机关、厂矿、学校和各公社、大队、生产队。到1959年5月13日停刊,共出91期。十、东至报创刊于东至县诞生之日——1959年5月15日,“创刊号”紧接《至德报、东流报合刊》的期数,即从第92期开始,于1960年9月停刊。系中共东至县委机关报。报名题字:郭沫若。副主编先查振祥,后姚有根。社址:东至县城尧渡中街。隔日刊,4开4版,新闻纸,5号字体铅印。版面活跃,图文并茂,月来稿千篇左右。散发3000至4000份,由县邮局公开发行到全县城乡各地。十一、东至科技创刊于1982年,共出40期,东至县科委主办。1984年10月前为4开2版,5号字体铅印,后为16开4版,6号字体铅印。该报致力宣传以工农业生产力重点的各类科技知识,传播科技致富信息,发布县内科技新闻。1985年前发6000份左右,后发3000份,免费赠寄到全国400多个科技往来单位以及县直各机关、区、乡、村、组。

安徽池州在古代是南蛮之地

       池指池口河,由来:

       唐武德四年(621)始置池州,州治石城,至贞观元年(627)撤,领地还隶宣州,池州属宣州之地,唐天宝元年(742)改州为郡,原池州地称秋浦郡。

       池州,简称“池”,别名“秋浦”,安徽省地级市。是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华山所在地。

扩展资料:

       池州素有“千载诗人地”之誉,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公元621年设州置府迄今近1400年。历代名人李白、杜牧、陶渊明、苏轼、岳飞等都曾驻足池州,并留下宝贵的文化珍品。

       同时还有“中国戏剧活化石”贵池傩戏、“京剧鼻祖”青阳腔和东至花灯等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源远流长的佛文化、茶文化。

       “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独特的地理位置、多元文化的交融汇聚,形成了池州风格迥异的民俗文化。东至花灯、九华山庙会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贵池罗城民歌、石台唱曲、平安草龙灯、鸡公调、福主庙会、酉华唱经锣鼓列入省级文化遗产。

       百度百科-池州

池州的旅游文化有哪些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南蛮之地”通常指称南方地区,安徽池州并不属于这一地区。

       安徽池州位于中国华东地区,是安徽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安徽省南部。池州自古以来就是江南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港口城市和开放城市。池州市内拥有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如唐代古城、杏花村、南天寺等。

       总之,安徽池州并不属于“南蛮之地”这一传统意义上的地区。

池州有哪些历史名人

       池州旅游文化资源:

       1、 历史文化:池州至唐设州知府已有1380年的历史,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一代代文人墨客?杜牧、包拯、陶渊明、李白......

       2、傩戏:池州地处长江南岸,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等在这里融会流传,孕育了灿烂的地域文化,文化底蕴深厚,傩戏是其中之一。

       3、青阳腔:因形成于青阳县而得名,又因古时青阳县属池州府,还称“池州凋”

       4、佛教圣地——九华山

       5、 “天下第一诗村”——杏花村

       6、诗仙之河——秋浦河漂流风景区

       7、饮食文化:池州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池州属于徽菜,九华山素斋是池州最出名的地方美食

       8、池州方言:池州市长期以来有江淮官话、赣语、宣州吴语和徽语多种方言共存,形成独具特色的池州地方语言文化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说的哪个地方

       池州有很多历史名人,例如:

        1.杜荀鹤:出生于约846年于约906年逝世。唐代著名诗人,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省石台县人。代表作品是《杜荀鹤文集》3卷;2.黄观:出生于1364年于1402年逝世,字澜伯,又字尚宾,池州府贵池县清江金墩今安徽省池州市平天湖风景区清溪街道上清溪联盟村人;3.张乔:出生年月不详,唐代著名诗人,池州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人。代表作品是《书边事》;4.费冠卿:唐代著名诗人,字子军,池州青阳县人。主要作品是《九华山化成寺记》《全唐诗》;5.李芃:出生与722年与785年逝世,字茂初,赵州今河北赵县人。永泰元年公元621年,李芃首任池州刺史。

       《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

       池州,别名秋浦,位于安徽省西南部,池州素有“千载诗人地”之誉,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公元621年设州置府迄今近1400年。南朝萧统曾住池州编著《昭明文选》,成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诗仙李白三上九华、五游秋浦,留下《秋浦歌》等众多诗篇;晚唐杜牧曾任池州知府,所作的《清明》使杏花村闻名于世。历代名人陶渊明、苏轼、岳飞、陆游等都曾驻足池州,并留下宝贵的文化珍品。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杜牧,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而时间过去千年,现在的清明节依然是每次都下雨,可见中国古人之智慧。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雨景”,真是好极了。怎见得呢?“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好了,今天关于“池州历史”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池州历史”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